APP推广合作
联系“鸟哥笔记小乔”
案例 | 这7大“黑暗模式”正在操纵用户行为,你被误导过吗?
2017-11-17 12:22:56

十一长假中,一篇今年4月发表的旧闻《一年100亿?揭秘“携程”坑人“陷阱”》再次刷屏朋友圈,文章直指携程一环扣一环的捆绑销售,用户在携程预定机票、火车票时,常常绑定着如专车、酒店优惠劵等费用。而用户往往对此难以察觉,且修改也比较麻烦。文章写到,这种默认捆绑增值服务的销售方式,依据携程财务数据推测,一年能为携程带来近10亿元提成收入。

10月9日,演员韩雪发微博向携程“喊话”,声称携程应该诚实面对捆绑销售的问题,并向公众致歉,并晒出了自己的“证据”。


实际上,捆绑销售是“黑暗模式(dark pattern)”的一种典型类型。

黑暗模式(dark pattern):即利用网页、app等媒介,通过用户界面(UI)设计引诱用户做出原本不会做的举动,如注册、购买、点击广告等等(定义来自《The Verge》杂志)。

2013年,这个概念首次被伦敦UE设计师Harry Brignull提出。不同于赤裸裸的欺骗,“黑暗模式”更多地传递一种暗示或误导,从而起到“操纵”用户行为的效果,让用户朝着对公司有利的方向前进。说通俗点,就是:互联网产品用套路把你带跑偏了!

这张来自《The Verge》的动图,形象地表现了这种误导式的操控: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可以短期获得爆发的“捷径”。在业务增长面前,很多公司有点急功近利 - 因此,“黑暗模式”在互联网产品上越来越流行,许多知名公司也不惜采取这种手段来获取新用户或者完成某些指标的增长。既然是套路,那么必定有规律。下面,增长黑盒总结了7种不同的“黑暗模式”(Dark pattern),并附带了案例总结,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

1. 侵犯隐私,滥用权限

尊重用户的隐私,是一家公司最基本的修养。但矛盾的是,个人隐私却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 比如获取某人的通讯录,再给这些人群发广告。因此,许多公司在利益的诱惑下,根本无法把持自己。

典型特征:
在推广方式和UI设计上设下“陷阱”,让用户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提交隐私数据,如自己或他人的联系方式(所谓“销售线索”),导致垃圾信息扩散。

典型案例:Linkedin
凭借强大的技术和数据支撑,Linkedin将增长黑客策略应用的炉火纯青,上线短短5年就创造了从0到1300万用户的神话。今天,Linkedin已经超过5亿用户,并以263亿美元出售给了微软。

然而,在疯狂增长的背后,Linkedin却应用了一系列“流氓手段”,让用户不堪其扰。其中,最绝的一招就是偷偷导入你的Gmail邮件通讯录(据说现在已经停止了)。

2013年,Google的产品经理Dan Schlosser在Twitter上发文怒喷Linkedin这种令人不齿的手段。后来,他写了一篇文章来解释Linkedin如何“偷”走我们的联系人邮箱列表。

首先,在你注册账户的第二步,Linkedin就要求你输入你的联系邮箱(国外大多使用Gmail):不仔细看,你不会注意到下面的小字“我们会导入你的联系人名单”。


第二步,Linkedin会要求获得Google账户的授权:请看最下面,它可以管理你的联系人。


当然,有所警觉的用户会选择skip,或者拒绝授权。这时候,Linkedin就开始阻挠你:


点击确认之后,又一次来问你要授权!


烦不烦?我用邮件确认总行了吧?


很不幸,请求授权页面第三次出现!


如果你点击skip,Linkedin会再次阻止你


好吧,坚持到这一步,总算注册成功了。不过别高兴的太早,导入联系人的请求会一次又一次、以各种理由出现:


如果你不慎中招,导入了通讯录,Linkedin的”黑暗模式“就进入了最后一步:你会不停收到Linkedin的邮件,提示你“可能认识的人”,并附带一个“邀请”按钮。乍一看,你会以为这些是已经加入Linkedin的朋友们,马上就选择邀请他们成为自己在Linkedin的联系人。但实际上,这些人根本没有注册Linkedin账户 - 他们是你Gmail通讯录的好友。


在这一步,点击“add to network”按钮,意味着给几百位Gmail联系人群发广告邮件!更可怕的是,他们会不断收到来自Linkedin的注册邀请,还用了你的名号 -“XXX邀请你加入”。

Dan Schlosser十分失望的删除了自己的Linkedin账户,因为他不想再给自己的朋友带来垃圾信息了 - 直到前两年,Linkedin改变了这种机制,Dan才重新回归。
(原文:https://medium.com/@danrschlosser/linkedin-dark-patterns-3ae726fe1462)

简评
利用UI混淆用户视听,让他们乖乖交出自己的隐私,并把他们变成了群发垃圾邮件的“下线” - 看起来,Linkedin采用的增长黑客模式确实玩过火了,这一招完全把用户体验变成了冰冷的指标。

在国内,用户隐私就更不值钱了,具体的案例也不用细说了。每当我上线一个新网站,某度推广的电话就会一个接一个打过来。我的回复一律都是:“你只要告诉我,你是怎么弄到我的电话号码的,我立马在你们这里开户。”

2.强制续费,浑水摸鱼

典型特征:
给你个小便宜,再让你在不经意之间额外续费。

典型案例1:国外Saas公司
先举一个国外Saas公司强制续费的常用方法,就是只需要你绑定信用卡,就给你免费试用服务,而在试用期结束后开始自动从信用卡扣款。大部分人既不会好好读规则,也不会掐着日历表去取消服务的试用合同,一旦试用期结束,就会按月从你的信用卡里自动扣费。当他扣费完成,你邮箱收到付费账单时,可能才会想起还有这么一项服务没有取消。而且如果服务不是那么差劲,大概率也不会去要求退钱,毕竟退钱很麻烦,而且合同当时也确实是这么制定的。国外提供Saas服务的公司基本都会用这招,例如知名SEO工具Moz Pro。在国外Saas井喷的这两年,这一招应该是为他们创了不少外快。


(他们会用关键词“免费”,“随时可以取消”来打消你的顾虑,而他们知道总有人会忘了取消)
当然,国外还处在PC端和信用卡时代,所以这招肯定是没问题的。那国内也能这么玩吗?当然可以,换个花样一样好使。

典型案例2:爱奇艺的VIP
举个最近遇到的例子,是我和爱奇艺的故事。先来夸一夸爱奇艺,因为之前看了爱奇艺策划的《中国有嘻哈》这档节目,感觉爱奇艺在创意营销和产品打磨上还是有花不少心思的。我们列举一下《中国有嘻哈》的增长手段,首先从导师选择开始,直接邀请了人气爆棚自带流量的吴亦凡,而且自带的粉丝和节目目标客户(target audience)相当匹配。其次是在节目上线的第一天就策划了病毒营销:“你有Freestyle吗?”。由吴亦凡亲自操刀,很快就攻陷了整个互联网,直接把节目推向热榜首位。


再者,爱奇艺为了增加付费用户,为《中国有嘻哈》某些桥段制作了付费用户专属的完整版视频,而免费用户只能看到该桥段剪辑版的视频。于是,我就是在这个时候氪金成为了付费用户!由于我没有看剧的习惯,所以是单纯想着就买一个月的VIP把这几个专属视频看掉。

以下是今天刚截图的爱奇艺VIP购买界面,可以看到默认选项是购买连续包月服务。而只购买1个月的选项则被放置在最远处,而且贵了32%,还没有推荐标志。外加说明文字的引导下,几乎不可能有用户会去舍近求远。


一个月后的今天,我回首当时的情况,完全不记得是和爱奇艺签约了微信自动续费(隐约记得当时的VIP购买界面比这个还要黑暗,不过没留下证据)。虽然在付费时有小字提示连续包月,但是下方的附加说明“省心省力,可随时取消”又打消了我各种疑虑,导致没有唤起我足够多的重视,而这其实就是一种Dark pattern的设计。
我是9月3日买的爱奇艺VIP,然后10月1日的时候,有一条手机短信提醒我会自动续费。虽然我当时看到了提醒,但是短信仍然没有教我如何取消自动续费,甚至不知道再哪里取消。毕竟过节期间,我随手一关又忘掉了这件事情。


第二天就在微信支付的提示中看到了这个续费凭证的通知,眉头一皱,顿感被套路了,于是赶紧按备注的说明取消自动扣款。


也就是说,整个流程中,直到我续了第二个月的钱,我才真正知道了该如何去取消自动续费。

还有一点,虽然备注里告诉了你如何取消,但是微信里取消自动付费也包含一定的Dark pattern设计。那就是“钱包->支付管理”这一步,需要点右上角很小的按钮才能继续,我打赌很多人找不到。



爱奇艺联合微信成功用这种方法让我买了两个月的VIP,而我本意是只买一个月的VIP。规则上虽然告知了我可以随时取消自动续费,哪怕是刚买完就取消都行。但是爱奇艺才不会告诉你怎么取消呢,赌的就是大部分人自己研究不出来,或者不愿意花这个功夫研究。可以预见的,爱奇艺VIP在9月的订阅会很多,甚至10月的订阅量都不会降。单看次月续费率,这算是个成功的增长案例了吧?
可是这票用户是不是真实想续费的呢?他们在11月的续费率和10月的用户活跃度可能会告诉大家答案。But who cares?
《中国有嘻哈》九月初就结束了,而VIP周期是一个月,这也就意味着爱奇艺只有一个月的机会让这些带有"中国有嘻哈"标签的用户留存。但事实上有些可惜,因为既没有后续内容吸引我,也没有额外福利激活我,让我感觉有点被冷处理了,还被强制续费了一个月,多少会有些怨言。
十月的爱奇艺又推出了个新用户首月6元,点了"开通VIP会员",你大概又要自动续费了。



3. 偷梁换柱,欺骗用户

欺骗,是对用户极大的不尊重。产品的描述与消费者的预期多少会有些差距,只要不是太夸张,我们都可以接受。但一个产品的描述跟实际情况完全相反呢?

典型特征:
利用客户的认知盲点,在操作流程上将他们引入误区,从而让他们收到与预期差异很大的结果(不一定损害用户的经济利益,但一定是对公司有利的)。剥夺了部分消费者的选择权和知情权。

典型案例1:微软Windows
不要以为,欺骗用户仅仅是某些无良商贩的把戏,互联网巨头也会犯下这样的错误 - 比如微软。

在2016年,微软开始大规模推广Win10操作系统的升级。各位如果在当时使用着低版本的Windows系统,每天开机都会收到这样一个弹窗:


看起来没有任何可疑的地方是不是?

没错,推广初期,这是一个非常真诚的广告 - 而且非常良心:“现在升级”按钮特意放的很小,它仅仅是作为通知的形式出现,给用户一个建议,并未要求用户去做什么。

然而,随着微软的推广政策愈加激进,这家伟大的公司做出了一件让所有人震惊的事:它把右上角“X”的功能改成了“同意升级”。这意味着,“X”的符号没有改变,但你点击之后,窗口不但不会关闭,反而会开始Win10升级。

从80年代至今,所有Windows系统中,“X”都意味着“关闭”或者“退出”。而在这次推广中,这个符号被赋予了完全相反的功能。我相信,大部分点击“X”的人都是不愿意升级的用户,而微软给了他们一个完全相反的结果。

这种“流氓”的行为已经大大超出了普通”黑暗模式“的底线,引起舆论巨大反响。有人还专门制作了软件,抵制Win10升级。


还好,微软知错就改。两周之后,他们立刻将”X“恢复原形,CMO Chris Capossela亲自在视频直播中反省道歉:”我们确实太过分了“。
(原文:http://news.softpedia.com/news/microsoft-admits-it-went-too-far-with-aggressive-windows-10-updates-511245.shtml)

典型案例2:国内软件下载站
相信大家都使用过”华军软件园“、”西西软件园“这些国内著名的软件下载站。但是,几乎所有这样的网站都有一个恼人的问题:你很难找到正确的下载地址。一般来说,下载地址存在于两个位置:
顶部


底部


你试一试就会知道,最显眼的那个按钮,其实是给你一个下载器:

(老司机都明白,其实是捆绑安装,跟携程的套路一致)
即使是底部的”高速下载“,跟这个按钮也一样。只有最下面的”其它下载地址“,才是真正的软件安装包下载链接。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印象,在几年之前,这种误导行为更加过分:点击那两个最显眼的按钮,下载的其实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软件 - 比如点击迅雷下载,其实下载的是迅雷这个软件。。。到今天,仍然有一些软件下载站还在采用这种偷梁换柱的方式(下载器虽然也够”流氓“的,但最终能把正确的软件交到你手上)。

简评:
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产品,一定要诚信。有了一个谎言,势必需要更多谎言来填补,费时费力。有这个功夫,多钻研一下产品的用户体验,收获岂不是更大?这种行为或许能够带来短期的爆发,却无法取得长期、稳定的增长 - 长远来看,其实是亏了不少。

4.文字游戏,掩人耳目

有的时候,公司往往认为自己要比用户聪明 - 这可就大错特错了,并不是所有人的语文都是数学老师教的。

典型特征:
与上一条原理类似,从文字描述上入手,利用用户的思维定式,将其行为导向对公司有利的方向。这时候用户做出的决定往往是违背其意愿的。

典型案例1:Currys
Currys是英国著名的电子产品零售商,有点类似苏宁,主要卖PC机。不仅有线下店,网上商城也做的很红火。

来看看它网上预订的页面:只需要输入你的联系方式,就可以在线预订产品,然后去线下店自提。


Currys自然不会放过做推广的机会。在最下面,我们可以看到两个选项,大意是是否接受Currys提供的产品推荐或者其它第三方产品广告 - 默认两个都是不勾选的。一般来说,勾选才是订阅广告邮件,这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吧?

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第一个选项是”do not send”:这意味着只有你勾选之后,才不会给你推送广告,即”确定不给我发广告“。

而第二个选项是“send”,意味着不勾选什么事没有,勾选了开始给你发广告。

正确的做法就是第一个打钩,第二个别钩。稍有不慎,立刻被“黑暗模式”套路了!
(原文:https://darkpatterns.org/types-of-dark-pattern/trick-questions)

5. 操纵数据,避实就虚

不论虚拟还是实体产品,性能参数和购买评价都是新用户重要的参考依据。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产品,有长处,就必然有短板。而矛盾的是,消费者都有一颗追求完美的心。所以,一些公司在数据展示上开始动手脚,让自己的产品“看起来”完美无缺,或是看起来很热门。

典型特征:
通过UI设计,文字描述等方式,刻意突出对产品有利的数据,同时弱化那些不足之处(如差评),给用户的选择造成误导。

典型案例1:Booking
Booking.com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旅行预订类网站。关键时刻,它也要请出“黑暗模式”来助阵。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Booking.com的旅馆描述页面:


看上去简直完美,没发现什么问题啊!废话,一眼让你看出来,还能叫”黑暗模式“?
花点时间浏览一下这个页面,你就会在不起眼的地方发现一个提示:

大意是:有些房间在酒吧正上方,可能有点吵。

很明显,能不能睡个好觉,是很多人选择旅馆的唯一标准(当然也有很多人不在乎)。而Booking似乎刻意回避了这些人的诉求,而将潜在的风险放在不明显的位置,有意让这间旅馆看起来”很完美“,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根据某位IT人士的描述,自己受了Booking 的误导,在这睡了一晚,吵闹声到天亮还没消停,地板都跟着震!气的他在博客里破口大骂(同时他十分后悔没有看到那个小提示)。

其次,我们都知道,线下场景最看重实际体验,因此用户点评至关重要。不论是在“大众点评”还是“携程“,下面的用户评论会成为我们选择商品的首要标准。

这是上面同一家旅馆的点评页面,看起来也是完美无缺,都是高分评价:


然而,这些显示在旅馆详情页下面的评价,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当你点击”查看所有“按钮,才能在另一个页面中看到其余所有的评价。不出所料,被”雪藏“的评价有不少是负面的:


如果看到这条,相信许多注重睡眠质量的人都不会选择这家旅馆了(尽管干净舒适)。显然,不少人由于没有看到这些评论,做出了违背本意的选择。

另外,细心的你可能注意到了:明明这条评价已经如此糟糕了,可为什么分数却能达到5.8(满分10)?因为这些评分也被人为”操纵“过了。

Booking自然不敢去做”后台改分“这种让公司信誉扫地的事。它用了一种巧妙的方式,让用户自己去打高分。下图是Booking的评分机制:


可以看到,它设定了六项指标,让用户分别打分,然后计算平均分。问题就出在这里:尽管每一项的满分都是十分,但最低分却不是0分,而是2.5分!这四个区间分别是2.5,5,7.5,10。也就是说,Booking悄悄设定了一个高起点,从而拉高了整体的评分!

虽然大多数网站都不会设定”0”这个评分,但最起码要从1分开始吧?不论亚马逊还是淘宝,都是从1分到5分。这个起点就足足比别人高了1.5倍呀!

如果我们把Booking的评分区间设定为1,4,7,10,上面那张图的评分就会变成5分而不是5.8分。16%的差距虽然不起眼,但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它的威力是巨大的 - Booking.com每天有近4亿用户访问,哪怕只提升万分之一用户的好感,就能带来不菲的收益。
(原文:https://ro-che.info/articles/2017-09-17-booking-com-manipulation)

简评:
所谓瑕不掩瑜,是把优势发挥到极致,让人主动忽略掉那些缺陷,而不是被动“隐藏”。

典型案例2:国内直播平台人气和微课平台学习人数

国内的直播平台大都用了人气这个概念,例如斗鱼直播间显示的人数就不是人数,而是人气值。人气值就很赖皮了,据说约等于10倍直播间人数,有点像用PV来充当UV的感觉。


还有现在流行的知识付费课程平台,例如荔枝微课在课程目录里也会用人气这个词。
注意,下图中第一堂课拥有1375人气。


点进第一堂课会发现课程内,会发现1378人在学,我返回上一级再点进来,这个页面的1378人在学的数字还会上浮几人,但只会上浮一次。换一堂课重试这个方法,发现该现象可重现,也就是说明这个人气不是真实的独立学习人数,每次有独立IP点到课程里面都会增加这个学习人次。而了解荔枝微课的人士告我,这个人气值大概10倍于真实上课人数。


通过这些虚假的人气,平台自然而然地会误导消费者,驱使其跟风。

6. 流氓广告,移花接木

典型特征:
有些广告,要么带你去往错误的地方,要么永远关不掉只会阻碍你上网,要么和俄罗斯套娃一样,永远点不完。

典型案例1:弹窗和霸屏的广告
有些弹窗和霸屏的广告很难关闭,X按钮根本不起眼,就不找例子了,相信大家都遇到过。

典型案例2:充满诱惑的广告


这种带一点颜色的广告,我们之前就报道过,而现在依旧在那发挥着余热,看来收益率相当可以。有兴趣的可以读一读,看看他们如何把广告做成俄罗斯套娃,让一份广点通公众号广告的作用翻好几倍。
观察:如何靠公众号文章广告“割韭菜”?

典型案例3:运营商流量劫持的广告
之前在家正常上网经常会莫名其妙弹出广告,而调查那些广告之后发现竟是电信运营商偷偷加塞的广告。我当时给电信10000打过电话投诉过,然后他们的一位经理让我把证据用邮件发给他。发了邮件之后,这种广告就消失了。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篇深度分析国内流量劫持的情况
https://zhuanlan.zhihu.com/p/24828706
里面有一句话写的很到位:

“买网络送广告”已经成为网络运营商的标准套餐。这些劫持流量的买卖显然不仅仅是所谓的“个别内部员工违规操作”,还是那句话,用户越多责任越大,且行且珍惜。


(被劫持后弹出的是360的手机广告,挺会玩啊,这种渠道也投放自如)



7. 终极模式:从心理学上操纵用户

Uber是继Linkedin之后,将增长黑客手段运用到极致的互联网公司。基于其独特的商业模式,Uber也将“黑暗模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可不仅仅是UI上的障眼法这么简单。

我们知道,共享经济模式,确实能够给Uber降低劳动力成本。但问题是Uber的司机不同于全职员工,Uber对他们缺乏足够的掌控。这意味着,Uber无法强迫司机出现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这与Uber的终极目标相矛盾:让乘客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快速打到车,提升交通出行的效率。

既然无法用“硬的”来控制司机,Uber就采用“软的”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心理学和社会学技术,直接影响司机的行为,比如工作多久,什么时候开工,去哪里开工。这能帮Uber在保证公司成本和乘客开销最低的情况下,建立起司机需求和司机供应的平衡。

为此,Uber雇佣了上百位社会学家和数据科学家,不停进行实验和分析,甚至采用了电子游戏的策略,间接“操控”司机的行为,让他们自愿工作的更卖力。

详细的解析请参考《纽约时报》的原文(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7/04/02/technology/uber-drivers-psychological-tricks.html),下面只做简单的介绍。值得一提,原网页的动态效果确实让人惊艳。


首先,Uber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在高峰时段,如何把司机调配到乘客需求更高的区域去接单?(前提是Uber不想采用所谓“surge”的方式,提高费率,就近派司机)

当高峰需求来临,Uber采用短息、邮件、App推送等方式,不断提示距离较远的司机那里有很多单可以接,也就意味有很多钱可以赚。当然,部分司机不吃这一套,太远嫌麻烦。


为了提高司机的响应率,Uber决定在发送消息时,采用一个女性”劳拉“的口吻 - 这种鼓励方式果然很奏效,因为Uber大部分司机是男性。

第二个问题又来了:新加入的司机接单缺乏积极性,接单太少怎么办?(即新用户留存率问题)

Uber为司机默认设定了”25单“这个目标,利用App推送的方式不断鼓励新司机去完成目标。比如:恭喜!你已经完成一半目标啦!

听起来很简单,但在心理学上,既定目标是最强的用户驱动力,能够使用户将公司的目标”主观化“,当做自己的目标来完成。在许多电子游戏中,这是一种常见的策略。为什么是25?因为数据统计表明,如果一位新司机接单超过25,其留存率就会大大提高。

另外,很多司机工作时长短,不选择持续接单,仅在高峰时段接单(因为费率高)。Uber如何延长司机的工作时间,减少闲置司机人数?

Uber会为司机设定一个固定金额的目标,比如40美金。当司机准备退出App,停止接单时,一个提示就会跳出来:


根据行为经济学家的理论,在脑海里有一个收入目标,是决定工人每天工作时长的重要因素。从利益方面考虑,设立金钱目标,增加了工作时长,却减少了司机的收入(相比只在高峰时段接单),对Uber是绝对有利的。

其次,Uber会不断为司机非物质奖励,比如颁发各种勋章,展示今天赚了多少钱等等。这也是电子游戏中常见的策略,能够极大调动人的积极性 -想要获得这些荣誉,就要更努力接单。

最后,Uber还有一招 - 提前派单。当司机目前这一单接近终点时,Uber的系统就会自动为其指派下一单,活永远干不完。这就避免了司机”偷懒“的可能性,促使他们不停工作。这一招,可以冲垮人的自控力 - 就如同优酷的电视剧自动播放下一集一样。

根据调查,大部分司机都很难逃离Uber的”控制“,毕竟这打中人类心理学上的要害:Uber让司机们每天多工作了30-60分钟。

哈佛大学经济学院的负责人David Laibso对心理操控的模式表达了一定担忧:如果运用不当,会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最后的反思

增长黑客的道德指数
就拿捆绑销售来举例,把订购保险做成默认设置转化率肯定高。但是由于不是客户自己主动点的,所以违背用户意愿概率也高。而通过文案和设计引导客户主动购买保险,肯定转化率低,但是几乎不会违背客户意愿,后续打标签之后可以再做精细化运营的尝试。携程的增长部门每天换着花样研究如何用AB test提升捆绑销售的成功率没错,但是显而易见地偏离了用户意愿。

KPI与增长模式
这样产生的结果和数据,对中长期发展来说多少会产生不利影响 。这并不是某个具体员工的错,而是一整个系统的错误。考核指标单一,管理不够扁平,行业风气不正都是元凶。在KPI的压力下,部分产品经理和市场负责人,往往选择一些非常规的“招数”来完成短期指标,这往往是不健康的增长模式。

避免增长黑客被滥用
增长黑客的概念和实践已经在国外流行多年了,许多国内公司进行了成功的尝试。有效的增长黑客手段,能够给公司业务带来“魔法”般的增长。因此,许多人对于增长黑客有了错误的理解,认为这是“不惜一切手段,用低成本甚至0成本获客”。这就直接导致公司战略上的短视,过度追求虚荣指标和短期爆发,反而忽视了最基本的用户体验和长期发展。详情请见这篇文章的讨论:一位营销总监的反思:别再把它们叫做“增长黑客”了。

最后,我个人的看法是:
1. 增长黑客值得被发扬光大 - “用技术和数据驱动增长”确实是一种高效的手段。但需要合理把握尺度,任何产品设计一定不能误导用户,甚至损害他们的利益。

2. 增长黑客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公司。公司的管理者不能老把这个概念挂在嘴边,而是要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相关案例,结合自身情况后再制定增长方案。

3. 公司的管理者应该适当放权给下属,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因为大部分老板可能不是技术出身,所以当自己没有精力管理增长黑客相关工作时,就需要找专业的人来,听听他们的意见,共同设立增长目标,而不是把死板的指标甩给员工。

作者: Yolo&Alan
来源: 增长黑盒(ID:growthbox
本文为作者授权鸟哥笔记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运营那些事儿
分享到朋友圈
收藏
收藏
评分

综合评分:

我的评分
Xinstall 15天会员特权
Xinstall是专业的数据分析服务商,帮企业追踪渠道安装来源、裂变拉新统计、广告流量指导等,广泛应用于广告效果统计、APP地推与CPS/CPA归属统计等方面。
20羽毛
立即兑换
超级nice便签砖
超级超级超级奈斯!
1000羽毛
立即兑换
一书一课30天会员体验卡
领30天VIP会员,110+门职场大课,250+本精读好书免费学!助你提升职场力!
20羽毛
立即兑换
运营那些事儿
运营那些事儿
发表文章42108
确认要消耗 羽毛购买
案例 | 这7大“黑暗模式”正在操纵用户行为,你被误导过吗?吗?
考虑一下
很遗憾,羽毛不足
我知道了

我们致力于提供一个高质量内容的交流平台。为落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的要求,为完善跟帖评论自律管理,为了保护用户创造的内容、维护开放、真实、专业的平台氛围,我们团队将依据本公约中的条款对注册用户和发布在本平台的内容进行管理。平台鼓励用户创作、发布优质内容,同时也将采取必要措施管理违法、侵权或有其他不良影响的网络信息。


一、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以下违法、不良信息或存在危害的行为进行处理。
1. 违反法律法规的信息,主要表现为:
    1)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
    2)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
    3)侮辱、滥用英烈形象,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以侮辱、诽谤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
    4)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或者煽动实施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
    5)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
    6)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
    7)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
    8)宣扬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
    9)煽动非法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聚众扰乱社会秩序;
    10)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名誉、隐私和其他合法权益;
    11)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未成年人形象进行网络欺凌的;
    12)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
    13)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


2. 不友善:不尊重用户及其所贡献内容的信息或行为。主要表现为:
    1)轻蔑:贬低、轻视他人及其劳动成果;
    2)诽谤: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
    3)嘲讽:以比喻、夸张、侮辱性的手法对他人或其行为进行揭露或描述,以此来激怒他人;
    4)挑衅:以不友好的方式激怒他人,意图使对方对自己的言论作出回应,蓄意制造事端;
    5)羞辱:贬低他人的能力、行为、生理或身份特征,让对方难堪;
    6)谩骂:以不文明的语言对他人进行负面评价;
    7)歧视:煽动人群歧视、地域歧视等,针对他人的民族、种族、宗教、性取向、性别、年龄、地域、生理特征等身份或者归类的攻击;
    8)威胁:许诺以不良的后果来迫使他人服从自己的意志;


3. 发布垃圾广告信息:以推广曝光为目的,发布影响用户体验、扰乱本网站秩序的内容,或进行相关行为。主要表现为:
    1)多次发布包含售卖产品、提供服务、宣传推广内容的垃圾广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形式:
    2)单个帐号多次发布包含垃圾广告的内容;
    3)多个广告帐号互相配合发布、传播包含垃圾广告的内容;
    4)多次发布包含欺骗性外链的内容,如未注明的淘宝客链接、跳转网站等,诱骗用户点击链接
    5)发布大量包含推广链接、产品、品牌等内容获取搜索引擎中的不正当曝光;
    6)购买或出售帐号之间虚假地互动,发布干扰网站秩序的推广内容及相关交易。
    7)发布包含欺骗性的恶意营销内容,如通过伪造经历、冒充他人等方式进行恶意营销;
    8)使用特殊符号、图片等方式规避垃圾广告内容审核的广告内容。


4. 色情低俗信息,主要表现为:
    1)包含自己或他人性经验的细节描述或露骨的感受描述;
    2)涉及色情段子、两性笑话的低俗内容;
    3)配图、头图中包含庸俗或挑逗性图片的内容;
    4)带有性暗示、性挑逗等易使人产生性联想;
    5)展现血腥、惊悚、残忍等致人身心不适;
    6)炒作绯闻、丑闻、劣迹等;
    7)宣扬低俗、庸俗、媚俗内容。


5. 不实信息,主要表现为:
    1)可能存在事实性错误或者造谣等内容;
    2)存在事实夸大、伪造虚假经历等误导他人的内容;
    3)伪造身份、冒充他人,通过头像、用户名等个人信息暗示自己具有特定身份,或与特定机构或个人存在关联。


6. 传播封建迷信,主要表现为:
    1)找人算命、测字、占卜、解梦、化解厄运、使用迷信方式治病;
    2)求推荐算命看相大师;
    3)针对具体风水等问题进行求助或咨询;
    4)问自己或他人的八字、六爻、星盘、手相、面相、五行缺失,包括通过占卜方法问婚姻、前程、运势,东西宠物丢了能不能找回、取名改名等;


7. 文章标题党,主要表现为:
    1)以各种夸张、猎奇、不合常理的表现手法等行为来诱导用户;
    2)内容与标题之间存在严重不实或者原意扭曲;
    3)使用夸张标题,内容与标题严重不符的。


8.「饭圈」乱象行为,主要表现为:
    1)诱导未成年人应援集资、高额消费、投票打榜
    2)粉丝互撕谩骂、拉踩引战、造谣攻击、人肉搜索、侵犯隐私
    3)鼓动「饭圈」粉丝攀比炫富、奢靡享乐等行为
    4)以号召粉丝、雇用网络水军、「养号」形式刷量控评等行为
    5)通过「蹭热点」、制造话题等形式干扰舆论,影响传播秩序


9. 其他危害行为或内容,主要表现为:
    1)可能引发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为和违反社会公德行为、诱导未成年人不良嗜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
    2)不当评述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灾难的;
    3)美化、粉饰侵略战争行为的;
    4)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或可能对网络生态造成不良影响的其他内容。


二、违规处罚
本网站通过主动发现和接受用户举报两种方式收集违规行为信息。所有有意的降低内容质量、伤害平台氛围及欺凌未成年人或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
当一个用户发布违规内容时,本网站将依据相关用户违规情节严重程度,对帐号进行禁言 1 天、7 天、15 天直至永久禁言或封停账号的处罚。当涉及欺凌未成年人、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通过作弊手段注册、使用帐号,或者滥用多个帐号发布违规内容时,本网站将加重处罚。


三、申诉
随着平台管理经验的不断丰富,本网站出于维护本网站氛围和秩序的目的,将不断完善本公约。
如果本网站用户对本网站基于本公约规定做出的处理有异议,可以通过「建议反馈」功能向本网站进行反馈。
(规则的最终解释权归属本网站所有)

我知道了
恭喜你~答对了
+5羽毛
下一次认真读哦
成功推荐给其他人
+ 10羽毛
评论成功且进入审核!审核通过后,您将获得10羽毛的奖励。分享本文章给好友阅读最高再得15羽毛~
(羽毛可至 "羽毛精选" 兑换礼品)
好友微信扫一扫
复制链接